请输入登录号
top
民族的怒吼——《黄河大合唱》
2019.09.26

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一部伟大作品。这部作品产生于抗日救亡时期,选取中国母亲河——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回顾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往昔,以雄伟的气魄表现了一个民族坚韧的精神与不屈的力量,成为中华民族第一次对外侵者宣战的号角,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重要的革命纪念意义。


1938年,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从法国留学归来的冼星海,义无反顾投入抗战热潮,毅然奔赴延安革命根据地,任教于革命文艺工作者的摇篮——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1939年,诗人光未然创作了长诗《黄河吟》,受之启发,冼星海谱写了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作品一经演出,立刻被广为传唱,百万抗日斗士唱着《黄河大合唱》的这首激昂战歌踏上战场,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斗志,激发了人们对自由解放的渴望。


在当时延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面对作品需要由业余合唱团表演的现实情况,冼星海恰当地运用西方作曲技法,注入民族音乐语言,将艺术性与群众性、号召性与抒情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结合在一起,创作出这部特点鲜明的大型声乐套曲。1940年5月,因工作需要,冼星海化名黄训,前往苏联。1941年春,冼星海将《黄河大合唱》进一步修改整理,增加了《序曲》部分,编配成大型管弦乐队总谱。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两部手稿随之产生。根据成书地,两部手稿分别被学界称为“延安稿”和“苏联稿”。延安稿成书于1939年3月。苏联稿成书于1941年春。两部手稿几经辗转,历经战乱,保存至今,其历史价值、文献价值不言而喻。两部手稿保存了《黄河大合唱》创作的原始面貌及其修改过程,是研究音乐家冼星海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中国近代音乐史的重要史料。


目前,两部手稿均珍藏于我馆。2003年,《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手稿》被列入第二批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