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乐器精品——提琴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藏乐器的收藏始于1954年,目前共收藏有来自各历史时期、我国各民族乐器及来自部分国外乐器共计2000余件。其中馆藏古代乐器共计200余件,可谓种类齐全,时空久远,纵横广泛,包罗万象。本篇重点对馆藏古代乐器中的精品——提琴进行介绍。
提琴,我国民族弓拉弦鸣乐器。历史悠久,形制古朴,发音轻柔。
相传在明代嘉靖(1522-1566)、隆庆(1567-1572)年间,流寓太仓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以昆山腔为基础,吸收弋阳、海盐诸腔的音乐和北曲唱法,并与过云适、张梅谷、谢林泉、张野塘等人共同研究、改革创造出新的昆腔,婉转细腻,擅长抒情,有水磨调之称,成为集南北曲大成的“时曲”。提琴就是这时出现的一种类似板胡(板面、椰壳)的拉弦乐器,魏良辅致力于昆曲唱腔和乐队的革新,创立了规模完整的伴奏乐队,开始用提琴伴奏新昆腔。它还用于明清时代的昆曲清唱伴奏和丝竹乐的合奏。明宋直方撰《琐闻录》载:“……有杨六者,创为新乐器,名提琴,仅两弦,取生丝张小弓贯两弦中,相轧为声,与三弦相高下。”清代李渔(1611-1680)《闲情偶寄》载:“丝音自蕉桐而外,女子宜学者,又有琵琶、弦索、提琴三种。……提琴较之弦索,形愈小而声愈清,度清曲者必不可少。”清姚燮《今乐考证》载:“《词话》:‘提琴起于明神庙间,……其制用花梨为杆,饰以象齿,而龙其首,有两弦从龙口中出,……时昆山魏良辅善为新声,赏甚之,遂携入洞庭,奏一月不辍,而提琴以传’。”今人可从清初刻本《金瓶梅》插图中看到戏曲伴奏乐队中演奏提琴的形象。
清刻本《金瓶梅词话》海盐腔演戏图摹本
(见《中国音乐史图鉴》5-3-3)
提琴除用于昆曲清唱、弦索调和词曲伴奏外,还曾用于地方器乐合奏和其他地方戏曲中。苏州玄妙道教乐队中也使用提琴。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藏的提琴为清代传世品,杨大钧旧藏。全长98.8厘米,杆身较细且长,呈圆柱体,上端置轴部位为方形柱状体。左侧横置2个弦轴,弦轴呈圆锥形。琴头平顶、稍后弯,镶嵌象牙雕花。弦槽后开,两条丝弦从正面弦孔中穿出。琴筒用椰壳制成,贴以薄桐木面板,下端安有木制尾柱。面板置竹制琴马,不设千斤。琴弓为竹制,上张马尾。演奏时两腿夹持尾柱,以保持琴体的稳定。左手持琴,从琴杆上端山口处即可按弦,右手持弓拉奏。
任思/文
参考文献:
1.乐声著:《中华乐器大典》,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年5月第1版
2.刘东升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乐器图鉴》,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
3.刘东升、袁荃猷编纂:《中国音乐史图鉴》,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
声 明:本文所刊载的包括但不限于图文、音频、视频等各项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著作权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事先书面许可,均不得将以上内容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有未经许可用于商业用途或非法目的而侵害我院相关著作权甚至影响我院声誉的,我院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使用相关资料,请提前与我院艺术与文献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