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书画作品是20世纪50至60年代,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1953年成立,原为民族美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从文物商店、古董店或是京外购得,以作研究与教学所用;另一部分为院内外老画家及其后人捐赠。这批藏品既见证了我院美术研究事业的变迁发展,也反映了前辈学者、画家为这一事业所付出的各种努力,更在保存美术遗产、丰富馆藏的同时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利用打下了坚实基础。庋藏半个多世纪,弥足珍贵。
馆藏书画收藏品类丰富,涉及文人绘画、宫廷绘画、民间绘画;囊括人物肖像、山水花鸟、民俗宗教以及各体书法;装裱形制也是涵盖立轴、手卷、册页、成扇、中堂、条屏等多种样式,具有很高的收藏、研究、展示、鉴赏价值。
清代花鸟画精品
兰花
清代 乾隆十九年(1754)
郑板桥
裱轴 纸本水墨 尺寸:87×45cm
钤“郑板桥”(白文)、“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朱文)、“俗事”(朱文)、“橄榄轩”(朱文)
馆藏《兰花》题跋:予作兰有年,大率以陈古白先生为法。及来扬州,见石涛和尚,不知横绝一时,心善之而弗学,谓其过纵,与之自不同路。又见颜君尊五,笔极活,墨极秀,不求异奇,自有一种新气,又有友人陈松亭,秀劲拔俗,矫然自名其家,遂欲仿之。兹断飘撇,其在颜、陈之间乎,然要不知似不似也。乾隆甲戌十月板桥郑燮画并记。
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康熙秀才,雍正十年(1732)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专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郑板桥画兰以“书法为造型基础”。蒋士铨曾评:“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此组兰叶用顿挫之法以体现兰叶的柔韧和劲挺,淡墨兰花恣意写就,淡雅通透,郑板桥以兰“露寒香冷”写志,脱离俗尘。
花鸟四屏
清代 光绪二十五年(1899)
陆恢
裱轴 纸本设色 尺寸:133.3×33cm
钤“吴江陆恢之章”(白文) 、“廉夫诗画”(朱文)
陆恢(1851-1920年)原名友恢,一名友奎,字廉夫,号狷叟,一字狷庵,自号破佛庵主人,原籍江苏吴江,卜居吴县。书工汉隶。画则山水、人物、花鸟、果品,无一不能。少从刘德六游,习花果、翎毛。及长从陶诒孙学画山水,后入吴大澂幕。相与谈艺,纵观吴氏所藏,上窥唐、宋,下抚元、明,艺事大进。又随吴游三湘、辽东名胜。所历既广,笔意益苍劲道丽。尝作《衡山记游图))八幅,诩为生平杰作。光绪二十二年(1896)张之洞邀集海内名画家补绘王元晖所进《承华事略图》,以恢总其事。图中衣冠,彝器,悉准历代制度。晚年归苏州,潜心缋事,考订金石文字垂三十年。精鉴赏,尝为著名收藏家庞莱臣、盛宣怀鉴定字画。从游者数十人。
四屏分别为“花国春酣”“浦塘冷艳”“柳苑秋残”“瑶台云冻”,描绘的是四季小景,春有牡丹,夏有荷,秋有残柳,冬有梅。画面以四季草木为中心,配以昆虫鸟兽,充满意趣。
王建红/文
声 明:本文所刊载的包括但不限于图文、音频、视频等各项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著作权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事先书面许可,均不得将以上内容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有未经许可用于商业用途或非法目的而侵害我院相关著作权甚至影响我院声誉的,我院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使用相关资料,请提前与我院艺术与文献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