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戏源自元代,由江南传入。据《元史》记载,元代有宫县登歌,分文武,舞于太庙,称“燕乐”,民称“燕歌”,雅俗兼备。柏峪燕歌戏由京西天津关戍边军士传之于此,落地生根,且独居门头沟柏峪一村,因其唱词多融合《元曲》之风,甚至有整段的引用,故有戏曲专家把柏峪燕歌戏喻为“戏曲活化石”。柏峪燕歌戏的唱腔“九腔十八调”,融南北之韵,汇雅俗之风,既有高亢清亮之腔,又有绵转低回之曲;伴奏乐器主要是四弦,与现存的保定四弦有异曲同工之妙;戏文以杨家将、民间故事等为主要内容,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
据了解,截至2001年,能够表演柏峪燕歌戏的老艺人仅剩5人。2006年,柏峪燕歌戏被列入首批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和老艺人的积极努力下,经抢救与保护,柏峪燕歌戏剧团现有演职人员43人,已能上演《小锦缎》《白罗衫》《鳌山灯》等20个完整剧目。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收藏有大量珍贵的珍稀剧种影像资料,这得益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音像中心的前身——中国艺术研究院资料馆录像室多年的奔波采录与辛勤积累。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音像中心延续其工作传统,即采录、制作地方稀有剧种,保留珍贵戏曲影像资料,自2017年起数次前往柏峪村剧团,搜集柏峪燕歌戏影像资料,先后录制和搜集柏峪燕歌戏《小锦缎》《杨宗保过山》《天津关》《狮子洞》《孙举槔卖水》《鳌山灯》《白罗衫》,以及山梆子戏《金水桥》《打金枝》等。
现将录制、制作完成的柏峪燕歌戏《杨宗保过山》和《小锦缎》奉上,以飨读者。
撰稿:张建生
摄影:张建生
摄像:张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