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之光,亘古传续——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藏金石拓本整理概述
从上古结绳记事,到观夫自然之形象,在劳动中创造了文字。有了文字,或书于崖壁,或契于甲骨,或镂于金石,或著于竹帛,籍器传文,这其中金石作为文字的重要载体形式之一,愈发彰显着中华金石文化之光芒。公元六世纪传拓技术的发明,使金石文化凭借拓本得以更广泛地传承与弘扬。唐代诗人韦应物《石鼓歌》中,“今人濡纸脱其文,既击既扫黑白分”,形象地勾画出一个鲜活生命的乐动,通过濡纸、洗石的孕育,上纸、捶打的生长,到击扫扑墨的分娩,在有节奏的韵律下金蝉脱壳,诞生出黑白分明的拓本。其于考订,显文字之衍生,证经典之异同,校诸史之谬误,补载籍之缺佚;其于文辞,为文之祖,文体之资,百世之范;其于艺术,观书体之流变,师法书之技道,究艺术美学之轨迹。可谓“金石之光,亘古传续”。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丰富的金石拓本,有赖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院美术研究所前辈学人的远见卓识和辛勤采集。人们常说“金石不朽”,然金石多置于室外之自然环境中,或深埋地下,一经出土,同样会受到风雨侵蚀,以及地震、火灾与人为之损毁。故清代金石学家张廷济常感叹:“金石之坚,不如纸寿。”或因时代变迁,或不可抗力之因素,加之翻刻、伪刻,鱼龙混杂,拓本之鉴藏和保护亦尤为重要。2019年5月,我馆启动了尘封多年的金石拓本的整理、编目工作。从制订编目规则、著录项目;到开包整理、著录入机、拍照分装、修护保护;再到校勘辨别版本、真伪,特别是同一拓本的不同版本,从初拓到近拓,从原石刻本到翻刻本进行比对甄别。馆藏拓本逐步显现出如下特点:一是由古及今,纵横三千年;整拓、裱轴、裱本洋洋洒洒近两万余件套;衍展变迁,洵为大观。二是无论是商周青铜彝器,战国石鼓刻石,秦汉碑碣、摩崖、画像、石阙、砖瓦,还是之后的墓志、造像、经幢、刻帖等,品类繁多,金石体系、形制完备;名碑名帖,精华鳞集。三是所藏拓本以清拓本、初拓本为大宗,亦不乏有明拓本,或更早的精拓善本。四是拓本多为名家所藏,陈介祺、端方、邵章、仇埰、于右任、王德润等专藏占有较大比重,仅邵章所藏拓本就有三千余件。程瑶田、阮元、梁章钜、刘喜海、吴式芬、僧六舟、崇恩、陈介祺、王锡棨、端方、罗振玉、邵章、陆和九、仇埰、于右任、于非闇等金石收藏家题跋、题记、钤印,为拓片的源流递藏、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孔庙虞书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 宋代黄庭坚有感于唐代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在宋代已经很难寻真。时到今日,即使是明清刻石,其风泐损毁,拓本亦有难以寻觅者,故“续藏保护、去伪存真、传本扬学”更有其现实意义。
意与古会,千秋如对。值此中国艺术研究院建院七十周年之际,在向为我院金石拓本收藏做出贡献的前辈学人致敬的同时,将这批馆藏碑帖珍品分期呈现,希冀在碑帖鉴赏中,汲古润今,感受金石文化的无穷滋养。
赵海明、闫彬彬/文
大观帖
宋徽宗大观年诏龙大渊等,以内府新藏晋唐真迹,重加摹刻,较《淳化阁帖》更胜。阅世既久,日少日亡,临池之家得残本断章,如优昙出现 。《大观帖》刻成不久,北宋亡,原石不知下落,或谓金人运载北去,因此北宋拓本流传绝少,南宋开禧后有拓本在“榷场”出现,当为金人所拓,后世称为“榷场本”,其时字已有残泐,宋拓《大观帖》十卷全本在明清已很少流传,残本流传亦不多。
馆藏《大观帖》拓本选页
馆藏《大观帖》残存卷一、卷二、卷三、卷五、卷七、卷八共计76开,拓本有火烧残痕。钤“钱氏翼之”“石岩”“山阴布衣”“鹿冠老人”“朴园”“朴园鉴赏”“雪樵”“枝山”“周室鹰扬虞廷纳言”“耐庵”“春雨所藏”“春雨鉴赏图书”“王芝之印”“苏芝堂”“王孚命印”“内殿秘书之印”“赵光远印”“太初子”“兰樵”“张榕端印”等鉴藏印。
如今公认仅有七卷宋拓残本传世,经比勘校对,馆藏本为较好的翻刻本,拓本时间不晚于明代,精工摹勒,字口清晰,笔画自然,虽为火烧残本,但幸运的是,第八卷收录的“历代名臣法帖王羲之书”帖目基本完好。
馆藏《大观帖》拓本选页
馆藏《大观帖》拓本选页
现存世《大观帖》第八卷宋拓本仅有清代海源阁藏浓墨拓本,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经对比发现,首先,第八卷帖首“历代名臣法帖”“法帖”下应有“第八”二字,故宫本已被抹去,而馆藏本《大观帖》第八卷帖首“历代名臣法帖第八”八字俱全。从字体看,馆藏本第八卷帖首小行书,较之故宫本帖首小楷书,圆笔更多,帖首第二行“晋右将军王羲之书”首字位置较“故宫本”略低,另第八卷内有佚名朱批“邢子云二帖王著伪迹”“清和帖”“此帖右军真书神品”“乡里帖”“发虐帖”“狼毒帖”“腹痛帖”“感怀帖”“邛竹杖执手帖”“以上二十六帖皆真书”“蒸湿帖”“原以此帖为唐人书,愚以为右军笔”“喜慰帖”“采菊帖”“伦等帖”“知彼独生帖”“邢子原以为王著书,愚以为以上皆右军书”“安西帖”“黄甘帖”“雨快帖”“遣书帖”“此郡帖”“以上皆右军真书神品”。第八卷有帖尾“大观三年正月一日奉圣旨摹勒上石”。馆藏本《大观帖》惜仅存遭火之后的残余,以第八卷内容较多。幸有良工装裱保存下来,经多次比对,此《大观帖》拓本传拓时间应该不晚于明代,字口清晰,墨气精佳,更因保存了王羲之的大部分帖目,有着独特的研究价值和版本价值。
馆藏《大观帖》拓本选页
霍超/文
人物链接:
1. 钱良右(1278—1344),一作良祐,字翼之,号江村先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曾署吴县教谕,后30年闲居在家,博学多闻,有《农桑辑要》《大学衍义》等。
参考文献:
1.(明)董其昌:《容台集》下,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版,第647页。
声 明:本文所刊载的包括但不限于图文、音频、视频等各项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著作权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事先书面许可,均不得将以上内容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有未经许可用于商业用途或非法目的而侵害我院相关著作权甚至影响我院声誉的,我院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使用相关资料,请提前与我院艺术与文献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