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之光,亘古传续——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藏金石拓本整理概述
从上古结绳记事,到观夫自然之形象,在劳动中创造了文字。有了文字,或书于崖壁,或契于甲骨,或镂于金石,或著于竹帛,籍器传文,这其中金石作为文字的重要载体形式之一,愈发彰显着中华金石文化之光芒。公元六世纪传拓技术的发明,使金石文化凭借拓本得以更广泛地传承与弘扬。唐代诗人韦应物《石鼓歌》中,“今人濡纸脱其文,既击既扫黑白分”,形象地勾画出一个鲜活生命的乐动,通过濡纸、洗石的孕育,上纸、捶打的生长,到击扫扑墨的分娩,在有节奏的韵律下金蝉脱壳,诞生出黑白分明的拓本。其于考订,显文字之衍生,证经典之异同,校诸史之谬误,补载籍之缺佚;其于文辞,为文之祖,文体之资,百世之范;其于艺术,观书体之流变,师法书之技道,究艺术美学之轨迹。可谓“金石之光,亘古传续”。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丰富的金石拓本,有赖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院美术研究所前辈学人的远见卓识和辛勤采集。人们常说“金石不朽”,然金石多置于室外之自然环境中,或深埋地下,一经出土,同样会受到风雨侵蚀,以及地震、火灾与人为之损毁。故清代金石学家张廷济常感叹:“金石之坚,不如纸寿。”或因时代变迁,或不可抗力之因素,加之翻刻、伪刻,鱼龙混杂,拓本之鉴藏和保护亦尤为重要。2019年5月,我馆启动了尘封多年的金石拓本的整理、编目工作。从制订编目规则、著录项目;到开包整理、著录入机、拍照分装、修护保护;再到校勘辨别版本、真伪,特别是同一拓本的不同版本,从初拓到近拓,从原石刻本到翻刻本进行比对甄别。馆藏拓本逐步显现出如下特点:一是由古及今,纵横三千年;整拓、裱轴、裱本洋洋洒洒近两万余件套;衍展变迁,洵为大观。二是无论是商周青铜彝器,战国石鼓刻石,秦汉碑碣、摩崖、画像、石阙、砖瓦,还是之后的墓志、造像、经幢、刻帖等,品类繁多,金石体系、形制完备;名碑名帖,精华鳞集。三是所藏拓本以清拓本、初拓本为大宗,亦不乏有明拓本,或更早的精拓善本。四是拓本多为名家所藏,陈介祺、端方、邵章、仇埰、于右任、王德润等专藏占有较大比重,仅邵章所藏拓本就有三千余件。程瑶田、阮元、梁章钜、刘喜海、吴式芬、僧六舟、崇恩、陈介祺、王锡棨、端方、罗振玉、邵章、陆和九、仇埰、于右任、于非闇等金石收藏家题跋、题记、钤印,为拓片的源流递藏、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孔庙虞书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 宋代黄庭坚有感于唐代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在宋代已经很难寻真。时到今日,即使是明清刻石,其风泐损毁,拓本亦有难以寻觅者,故“续藏保护、去伪存真、传本扬学”更有其现实意义。
意与古会,千秋如对。值此中国艺术研究院建院七十周年之际,在向为我院金石拓本收藏做出贡献的前辈学人致敬的同时,将这批馆藏碑帖珍品分期呈现,希冀在碑帖鉴赏中,汲古润今,感受金石文化的无穷滋养。
赵海明、闫彬彬/文
停云馆帖
《停云馆帖》是明代刻帖的重要代表。文徵明辑,子文彭、文嘉摹勒,章简甫等刻。初为木刻,仅四卷,不久即为火焚,后改为石刻。全帖共十二卷。另据张彦生《善本碑帖录》载,章简甫当时有摹刻一本,亦佳,同为后世所重。
馆藏《停云馆帖》拓本选页
张廷济评《停云馆帖》曰:“文待诏父子经营数十年,成十二卷,又有章简甫细意摹勒,故有明数十汇刻,惟无锡华中甫真赏斋刻出其右,余若郁冈、余清、快雪,俱逊一筹。用功深者收名远,天下事类如是也。”这也是后世之公论。
《停云馆帖》为世所推崇,还在其版式明朗清晰、镌刻上乘。难怪赵宧光得到《停云馆帖》后这样说:“余家近藏停云馆法帖贞珉,乃文待诏先生为之冰鉴,国博和州两先生为之手勒,温恕、吴鼒、章简甫三名人为之手刻,镂不计工,惟期满志,完不论日,第较精粗。”特别是该帖卷一为章简甫所刻,“至若右军、黄庭,尤三易石而就,首卷小字,则名公继起不易镌摹”,可谓精益求精。该帖文字不板不媚,结构、笔画毕肖,很好地展示了笔墨的精神状态,再现了当时最高镌刻技艺,与《真赏斋帖》并为明代刻帖上品。
馆藏《停云馆帖》拓本选页
《停云馆帖》刻成后,在文家度过了54年,1614年,其作为文徵明玄孙女(第五代)文俶之嫁妆,一同送到了寒山赵宧光家。赵氏得到《停云馆帖》刻石很是珍惜,密藏不轻易示人:“即今溯观宋、元以来淳化、大观、戏鱼、临江等帖,俱已烟销,莫知何所,则此帖不珍,更何可珍,此帖不宝,更何可宝。而今而后,吾知法书至此,止矣!无以加矣!”即使椎拓必请良工,并据拓法、纸张、用墨、装池等不同论价,绝不二价。文徵明刻《停云馆帖》持续了24年之久,其间亦投入了大量资金,遂刻成亦传拓售之。赵宧光称:“昔有尤敬以搨工艺冠吴中,俱与温、吴、章诸君子齐受知于待诏先生父子。其搨法必椎之数次,务以轻墨几翻刷之,令纸合于石,墨浮于纸,则字之宛委,波折纤微不渗。余亦深究此法,然成功匪易。”可见文家延请传拓高手,所拓出皆为淡墨精拓,赵氏亦承此法。从今所见明拓本亦可得到初步印证。
馆藏《停云馆帖》拓本选页
馆藏《停云馆帖》,裱本,12册,合计251开半。经与中国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明拓本比对,知为明末拓本,淡墨拓,字口清晰,墨色均匀,精神亦佳。
宋以来刻帖备受追捧,然刻石命途多舛,更何况明代书画大家文徵明所辑刻的《停云馆帖》。其在文、赵二家近百年,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归常熟钱朝鼎,钱氏曾修补十余石,乾隆间有三十六石卖武进刘氏,剩八十五石,后归太仓毕沅,帖石分离。之后无锡窦俊三、赵伯仁、桐乡冯集梧、嘉兴孙家桢等都曾递藏过,然渐有散佚,冯氏亦有补刻。现存帖石多少未见详尽记载,据张彦生《善本碑帖录》载,残存六十二石。翻刻亦混在其中,可见帖石残佚严重。故《停云馆帖》原石全拓之明拓本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赵海明/文
参考文献:
1.(清)张廷济:《清仪阁金石题识》四十九,容庚《丛帖目》第一册,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44页。
2-5.(明)赵宧光《书家藏法帖贞珉后》,容庚《丛帖目》第一册,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42、243页。
声 明:本文所刊载的包括但不限于图文、音频、视频等各项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著作权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事先书面许可,均不得将以上内容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有未经许可用于商业用途或非法目的而侵害我院相关著作权甚至影响我院声誉的,我院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使用相关资料,请提前与我院艺术与文献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