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陈旸《乐书》(二百卷目录二十卷)元至正七年福州路儒学刻本明递修本 现藏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
《乐书》庆元六年杨万里序首页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礼乐治国”的思想源远流长。自先秦公孙尼子著《乐记》始,直至清代,站在儒家立场上专门论“乐”的著作,有案可查的就不少。其名称则大都学太史公,叫做《乐书》。这些著作都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但遗憾的是,其中许多著作都已在改朝换代的变故中失传了。唯有北宋陈旸所撰的一大部《乐书》,历经重重浩劫,留存至今,从古代的藏书楼进入了现代的图书馆。
《乐书》是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陈旸为秘书省正字时所进。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训议》,卷一至卷九十五,摘录《礼记》、《周礼》、《仪礼》、《诗经》、《尚书》、《春秋》、《周易》、《孝经》、《论语》、《孟子》等10种经书中有关音乐的章节,逐条逐句加以解释。第二部分《乐图论》,卷九十六至卷二百,除论述之外,有插图540幅,内容包括乐律理论、乐器、声乐、舞蹈杂技及典礼音乐等。
《乐书·训义》首卷首页
陈旸《乐书》篇章有1124条之多,渊博宏大,几乎囊括了当时的古今中外音乐资料。其中,书中用不少篇幅叙述了“俗部”和“胡部”的音乐,并以绘图和文字的方式详细介绍了多种乐器,保存了许多现已散佚的唐宋乐书中极为难得的音乐史料,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音乐文献之一。就其研究价值,冯洁轩认为:检阅陈旸《乐书》,可以清楚地了解中国两千年来一脉相承的儒家的艺术观、音乐思想。它是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一株完整的标本。
自宋以来,不同朝代有不同版本的《乐书》留存于世。相关信息,历代目录著作中多有记载。其中能确认的宋本有密府本、陈旸后代家藏副本、南宋庆元六年本、南宋嘉泰二年楼钥序本四种。元代修补、重刻、覆刻本共有五种:宋刊元修本、宋刻元印本、元代重刊本、元至治刻本、元至正七年刻本、元至正七年福州路儒学刻本明递修本。明代有递修本、印本及明人蓝格抄本各一种。清代有四库文渊阁本和光绪二年广东方氏刊本。现存《乐书》善本中,以国家图书馆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的元至正七年福州路儒学刻本明递修本为年代最早、内容最完整的版本。
《乐书·乐图论》卷九十七第一、第二页
今以艺研院收藏的元刻明递修本为例,简单描述其版本状况:
《乐书》共三十六册,二百卷。半页13行,行21、22字不等;书口大多为白口,也有黑口;左右双边。大部分页数版心上方记每页字数,少量页数版心下方记刻工姓名。
《乐书》前有庆元庚申杨万里序,次进乐书表,次乐书序,次建中靖国牒并诏,次目录,题迪功郎建昌军南丰县主簿林宇冲校勘。卷末有陈岐跋、林字冲书(抄配)。钤印“吴郡赵颐光家经籍”、“李国松藏”、“民族音乐研究所藏书”、“肥遁庐”、“笏斋”、“马玉堂”、“养吾”、“鸥寄室王氏收藏”、“李国松”。2013年,此书入选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编号09925)。
《乐书》陈岐跋部分
单蕾 / 文
声 明:本文所刊载的包括但不限于图文、音频、视频等各项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著作权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事先书面许可,均不得将以上内容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有未经许可用于商业用途或非法目的而侵害我院相关著作权甚至影响我院声誉的,我院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使用相关资料,请提前与我院艺术与文献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