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乐器精品 ——小箜篌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藏乐器的收藏始于1954年,目前共收藏有来自各历史时期、我国各民族乐器及来自部分国外乐器共计2000余件。其中馆藏古代乐器共计200余件,可谓种类齐全,时空久远,纵横广泛,包罗万象。本篇重点对馆藏古代乐器中的精品——小箜篌进行介绍。
小箜篌,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弹拨弦鸣乐器。又称角形箜篌。是竖箜篌的一种,属于竖箜篌中的较小者。历史久远,结构简单,造型美观,使用方便。长期流传于宫廷和民间,清代失传。20世纪30年代得以复兴,80年代推陈出新,造型各异的小箜篌登上我国和世界音乐舞台,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之中。
太原北齐墓弹竖箜篌壁画
北齐弹竖箜篌石刻
隋张盛墓弹竖箜篌俑 唐弹竖箜篌俑
敦煌榆林16窟弹竖箜篌壁画
小箜篌一直流传到明末,清代失传,但在史籍中有记载。《清朝续文献通考》中说:"小箜篌,女子所弹,铜弦,缚其柄于腰间。随弹随行,首垂流苏,状甚美观。……按弦乐器可行走弹奏者惟小箜篌一种而已。"书中并附有小箜篌图像。
《清朝续文献通考》中对于小箜篌的记载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藏有两架小箜篌,其中一架是“形如半边木梳”的小箜篌,它的形式接近于日本奈良正仓院所藏我国唐代螺钿槽箜篌残品,又与宋代陈旸《乐书》中所绘竖箜篌之一种相像。《清朝续文献通考》中所绘的小箜篌,也与这架小箜篌形制相同,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小箜篌珍品。这架明代传世小箜篌,榆木制,通高80厘米、底长23.5厘米、宽5.5厘米,琴的共鸣箱是在角形曲木内侧掏空,蒙以核桃木薄板而成,为一弯曲的共鸣槽,琴箱下端镶有蝴蝶形骨饰。角形曲木上端为凸螺旋形琴首,琴弦一端拴于下方横木的弦钮上,另一端系于曲形共鸣槽的背部。张有13弦 ,均为直径相同的丝弦,以弦长有别而音高不同。外表装饰美观,在角形曲木两侧雕刻有对称的凤凰、云头和花卉纹饰,并刻有楷书“欸侯”二字。通体无漆饰。演奏时,左手托置,右手弹弦发音,多用于古代仪仗乐队中。此琴约为明代制品,原为著名琴家郑颖荪珍藏,后赠予音乐研究所。
馆藏明代小箜篌
另一架小箜篌,红木制,通高83.5厘米、底长24.5厘米、宽3.5厘米。角形下方的横木扩展为窄匣形的共鸣箱,两侧面蒙以桐木薄板,右侧面置有红木条马,上嵌象牙马峰,下方置黄杨木弦轴,琴弦上端系于角形曲木右侧。张有10弦,均为同样粗细的丝弦,依琴弦长短而音高有别。琴首为凸螺旋形,通体施透明漆。演奏时,左手托持小箜篌,右手弹奏,用于古代仪仗乐队中。此琴为清代制品,原为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先生所珍藏,1958年程先生将其捐献给中国戏曲研究院(现中国艺术研究院)。
馆藏清代小箜篌
任思 / 文
参考文献:
1.乐声著:《中华乐器大典》,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年5月第1版
2.刘东升、袁荃猷编纂:《中国音乐史图鉴》,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
声 明:本文所刊载的包括但不限于图文、音频、视频等各项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著作权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事先书面许可,均不得将以上内容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有未经许可用于商业用途或非法目的而侵害我院相关著作权甚至影响我院声誉的,我院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使用相关资料,请提前与我院艺术与文献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