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戏衣介绍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藏戏衣的收藏,可追溯到1951年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前身之一)成立时期。大部分藏品来自首任院长梅兰芳先生、副院长程砚秋先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捐赠。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戏曲史陈列室成立,十分重视对戏曲藏品的保管和保护。2002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对院属资料馆和各研究所的学术资料进行整合,后成立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2019年更名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戏衣藏品也随之移交并得以妥善保管。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藏戏衣近三百件,包括梅兰芳戏衣、清代传统戏衣及其他戏衣。
时装新戏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戏曲改良运动在上海蓬勃兴起。1913年秋,上海的戏剧改良给了首次赴沪演出的梅兰芳以很大的触动。受此影响,梅兰芳开始编创时装新戏,先后编演了《孽海波澜》《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童女斩蛇》等,大都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或社会现实。这些剧目在人物性格、身份、服装、化妆上都有所创造,演出形式则借鉴了当时话剧(即文明戏)的样式。馆藏梅兰芳戏衣中时装新戏戏衣占有一定的比例,主要有时式小袄、时式坎肩、裤袄、裙袄、旗袍、马甲等。
旗袍
从清末民初至20世纪30年代,旗袍的样式非常丰富,袖子及下摆部分的差差异较大。例如,袖子从窄到宽,从长到短;下摆从长到短,再从短到长,完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妇女服饰,到了道光,同治以后,变化日甚一日,装饰也更加精巧。最为明显的要算衣边。清初女服,衣领袖口镶边较狭,颜色较素。即使是比较时髦的优伶之辈,也不过“用生色倭缎漳绒等缘其衣边”而已。及至清末,衣缘越来越阔,花边也越滚越多,从三镶三滚、五镶五滚发展到“十八镶滚”。
一、橘色镶绦子边花旗袍
橘色镶绦子边花旗袍 绸缎 20世纪一、二十年代
肩袖通长150cm,衣长145cm
二、红花织锦圆领旗袍
红花织锦圆领旗袍
肩袖通长145cm,衣长143cm
三、绿色鱼鳞百褶开衩旗袍
绿色鱼鳞百褶开衩旗袍 绸缎 20世纪一、二十年代
肩袖通长145cm,衣长143cm
梅兰芳演出旗袍样式有多种,仅选三例,略见当年的流行趋势。图中展示的样式尺寸略同,领口及开衩部位变化较大。图一采用橘色纱质面料,通身绣有规则排列的花型图案;图二采用红花织锦缎面料,无领,衣身周边镶白色牙边;图三与普通旗袍无大异,在开衩部位较特殊,打鱼鳞百褶,起到松紧的作用。
坎肩
清代满族的坎肩,常见样式有对襟、琵琶襟、大襟、一字襟和人字襟等。起初一字襟坎肩穿在袍子的里面,到了清代中晚期,它一般都被穿在了袍子的外面。清朝时兴穿坎肩亦称“马甲”、“背心”。马褂去袖,衣长及腰,两侧开禊,多在领、襟、衣摆外镶饰花边。
一、湖蓝色琵琶襟镶边坎肩
湖蓝色琵琶襟镶边坎肩
肩宽36 cm,衣长57 cm
湖蓝色丝绸手绘面料。立领,琵琶襟。粉红素绸衬里。两侧及后开裾,领口及襟处钉疙瘩盘袢五对。领、襟、裾处及下摆前后钉补花花边,缘边镶缎质绦边。
二、黑色一字襟镶边马甲
黑色一字襟镶边马甲
肩宽37 cm,衣长58 cm
黑色一字襟镶边马甲又称“巴图鲁看坎肩”,在满语中为“勇士”之意。黑色团花锻制面料。立领,一字襟。棕色斜纹布衬里。领口衣襟开裾处钉疙瘩盘袢九对。衣襟处钉琥珀扣五个。领口衣身周边滚织锦牙边。
三、红色暗花缎圆摆镶边绣花小坎肩
红色暗花缎圆摆镶边绣花小坎肩 绸缎 20世纪一、二十年代
肩宽34 cm,衣长55 cm
四、粉色暗花缎圆摆镶边绣花小坎肩
粉色暗花缎圆摆镶边绣花小坎肩 绸缎 20世纪一、二十年代
肩宽34 cm,衣长50 cm
五、淡绿色暗花缎圆摆镶边绣花小坎肩
淡绿色暗花缎圆摆镶边绣花小坎肩 绸缎 20世纪一、二十年代
肩宽35 cm,衣长55 cm
六、淡黄色暗花缎圆摆镶边绣花小坎肩
淡黄色暗花缎圆摆镶边绣花小坎肩 绸缎 20世纪一、二十年代
肩宽34.5 cm,衣长55 cm
以上时式小坎肩,由各色暗花缎制作,由一字襟马甲变换而来,下摆呈弧形,周边绣花或镶花边,边缘滚牙边。每件马甲均缀有疙瘩盘袢14对,领口及胸前8对;衣身两边各3对。
参考文献:
上海市戏曲学校中国服装史研究组编著.中国历代服饰[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年:264页.
声 明:本文所刊载的包括但不限于图文、音频、视频等各项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著作权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事先书面许可,均不得将以上内容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有未经许可用于商业用途或非法目的而侵害我院相关著作权甚至影响我院声誉的,我院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使用相关资料,请提前与我院艺术与文献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