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登录号
top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2021.08.09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清雍正元年(1723)刻本 推篷装 现藏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中国地区极为流行的佛教短文经典,是寺院中每天诵读的经文之一,也是信奉佛教的信徒、居士日常背诵的经文,尚未学佛的家庭中也经常可以见到,甚至在道教中,亦以其作为课诵及法会上常用之经典。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封面


《心经》是一部可以让众生智慧到彼岸的佛经。佛开示说:每一位有情都有一个“唯我独尊”的真心。《心经》的中心主旨就是“心”,祂还包括了祂所出生的蕴处界及诸法等空相,以及心与空相之间的关系。所以说,《心经》所谈的面向有三个部分:


第一、是心,亦称为空性心。祂从本以来就在,未来也不会灭,祂真实存在。不是如佛门有些人主张的:祂是不可知、不可证的。这样会将佛所说的“真实有法”的空性心变成虚妄法,成为佛所说的断见外道。


第二、《心经》所谈的五蕴(色受想行识)、十二处(六根和六尘)、十八界(十二处加上六识)及十二因缘(无明、行、……老病死)、四圣谛(苦集灭道)诸法等,是空性心藉缘所生的空相,本身是生灭不已的虚妄法。


第三、空性心与空相二者之间的关系:空性心本身是不生不灭的,而蕴处界及诸法等空相的存在,是可以在世间现前体会的。二者的体性不一样,前者是不生不灭的法,后者是生灭不已的法。由于二者的体性完全不同,不属于同一个法,所以称为“非一”;又蕴处界及诸法等空相,是空性心藉缘而出生的法,本身是空性心局部的体性,摄属于空性心的一部分,与空性心不异,所以称为“非异”;合此非一与非异,名为“非一非异”。也就是说,空性心与空相二者之间的关系非一非异。这个道理犹如手与身体一样,手是手、身体是身体,两者非一;可是,手是身体的一部分,不能说手不是身体,故名非异;手与身体之间的关系,亦为非一非异。


《心经》作为佛教的经典文献,不仅包含了甚深极甚深的佛教义理,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值得后人广为传诵。


馆藏《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清雍正元年(1723)刻本,推篷装。1函1册,半页四行字不等,左右双边,框宽25.8cm。每页从上至下分别是藏、满、蒙、汉文,同时以四种文字刊刻《心经》的版本极为少见,因此显得尤为珍贵。推篷装,因由下向上翻动时,似折叠的车篷而得名。它是古籍的一种装帧形式,极为少见,外形与经折装近似,不同之处在于:推篷装为上下翻页,名横书;经折装为左右翻页。



推篷装《心经》正文



经折装《心经》首页


该书卷前有清雍正元年(1723)十二月初八日“御制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序”,序中记载了西藏旧本《心经》的刊刻源流:《心经》出自西域。贞观年间(627-649),唐释玄奘往游西域十七年。归国后,唐太宗命其翻译梵本六百五十七部,心经是其中之一,译本共二百六十字,流传至今。清圣祖仁皇帝(康熙)曾得西藏旧本《心经》,凡五百五十字,较之今本,叙述体制尤为完备,中间文法亦有详略异同,由此认为流传千年的玄奘译本《心经》缺而未全,西藏旧本《心经》才是完本,遂命儒臣校勘,却未付剞劂。今(雍正皇帝)特雕板以广其传,俾天下后世知。



清雍正元年《御制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序


佛经的结构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序分、正分与流通分。大部分佛经都是从“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开始,这部分称为“序分”。中间是佛讲经的主体部分,称为“正分”。结尾往往都是“佛说是经已,舍利佛……欢喜信受,作礼而去”,这部分称为“流通分”。


历史上,《心经》汉译本有两种结构模式,一种与上述结构相同,从“如是我闻……”开始,这种《心经》称为“广本”。而另一种只有正分部分,没有序分和流通分,称为“略本”。通过西藏旧本和玄奘法师译本两种《心经》文本的比较可知,西藏旧本属于“广本”结构,而玄奘法师的译本则属于“略本”结构。从目前流传的《心经》版本看,广本的结构比较完整,篇幅较长。相较之下,略本《心经》的结构简练扼要,语言流畅准确,经文主旨清晰明朗,诵读较广本容易。


《御制心经》所刻佛菩萨图像


单蕾 / 文


声  明:本文所刊载的包括但不限于图文、音频、视频等各项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著作权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事先书面许可,均不得将以上内容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有未经许可用于商业用途或非法目的而侵害我院相关著作权甚至影响我院声誉的,我院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使用相关资料,请提前与我院艺术与文献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