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乐器精品——阮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馆藏有两把阮。一把为清代阮,一把为张子锐先生改良的低音大阮。
阮,弦鸣弹拨乐器,也称阮咸、阮咸琵琶。关于阮,按着现有史料追溯,不晚于汉。
汉代至魏晋时期的资料所载,一种圆体、直柄、12柱、4弦,大约在公元前217年—公元前105年,当时称为秦琵琶或秦汉子。
据传是因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出使乌孙国(今乌兹别克民族),乌孙王猎骄靡与汉通婚,乌孙公主出嫁前汉武帝为缓解乌孙公主在漫漫路途中的思乡之心,命懂得音乐的工匠参考琴、筝、筑、卧箜篌等,创制了这种能在行走的马背上,弹奏的乐器。文献参考如下:
“闻之故老云: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道思慕。使工人知音者,裁琴、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之案。今观其器,中虚外实,天地象也;盘圆柄直,阴阳序也;柱有十二,陪律吕也;四弦,法四时也;以方语目之,故云琵琶,取其易传于外国也。杜挚以为赢秦之末,盖苦长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二者各有所据,以意断之,乌孙近焉。”--西晋 傅玄《琵琶赋•序》
以演奏手法为“弹”、“挑”为命名的乐器,曾都统称为“琵琶”。“琵”,为演奏手法的“弹”,“琶”为演奏手法的“挑”。阮,是我国乐器中,唯一一件以人名姓氏作为名称的乐器。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是杰出的音乐家,善弹此乐器而得名。阮在唐时广泛流传,甚至流传至东瀛。在宋时出现了五弦阮咸,称为五弦阮,阮咸从此简称为阮。
“阮咸,亦秦琵琶也,而项长过于今制,列十有三柱。武太后时,蜀中荆朗于古墓中得之,晋《竹林七贤图》阮咸所弹与此类,因谓之阮咸。”---《旧唐书•音乐志》
竹林七贤——阮咸 砖刻壁画 南朝
清代阮
我馆所藏清代阮,通长:117 厘米;音箱直径:37.5厘米,音箱厚:6厘米。琴体共4弦;8柱。琴头背面与正面面板均有刻字。琴头左右各有两弦轴,相邻两弦为一组系在拂手上。琴箱面板刻字、琴头背面刻字“梵福楼制”等。因面板刻字处年代久远,字迹漫漶不清。
馆藏清时阮
馆藏清时阮
自清以来逐渐远离宫廷的阮演奏传承的重视程度降低,乐器制作以及乐谱等也开始逐渐失传。
张子锐改良低音阮
现藏于我馆的改良低音阮是乐器改革家张子锐先生在1955年首制完成改良的。尺寸为:183.5厘米×78.5厘米×21厘米。弯头,4轴,4弦,现存19品,月牙音孔。
馆藏张子锐改良低音阮
张子锐先生改革的系列阮,由小、中、大、低四种阮组成。在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民族管弦乐队中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弹拨乐器,在乐队中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王礼 / 文
参考文献:乐声著,《中华乐器大典》,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年5月第1版
声 明:本文所刊载的包括但不限于图文、音频、视频等各项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著作权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事先书面许可,均不得将以上内容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有未经许可用于商业用途或非法目的而侵害我院相关著作权甚至影响我院声誉的,我院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使用相关资料,请提前与我院艺术与文献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