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脸谱概述
中国戏曲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独有的造型艺术。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藏戏曲脸谱主要包括戏曲理论家齐如山在“国剧学会”时期收藏,梅兰芳缀玉轩藏,1949年后专业人士的搜集与专家手绘。馆藏脸谱自明清至20世纪90年代,时间跨度近五百年,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悉心整理,我院的脸谱藏品在国内不仅数量品种上首屈一指,品相更是完整出色,其中不乏社会名流的手绘作品。这些精彩传神的脸谱为戏曲理论研究提供了最为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馆藏戏曲脸谱按年代和材质有:明代脸谱、清代南府和升平署手绘脸谱、民国时期泥质及纸质手绘谱式、有当代纸质及石膏脸谱。按绘制的谱式有:元、明、清以来各个时期流传广泛的角色脸谱。按剧种和剧目来分,涉及30多个剧种,600多个剧目。
馆藏汪鑫福脸谱
汪鑫福(1909—1995),曾用名汪天麟,北京人。从小热爱脸谱绘画,为学习脸谱,先后拜李连仲、张焕庭、李质轩、钱金福等名师学习花脸戏,常在京城票房参加演出。其脸谱作品得到过杨小楼、钱金福、迟月亭、刘砚芳、方洪顺、范宝亭等名家的指教。1949年之前在多家杂志发表脸谱作品及讲座,曾应翁偶虹之邀在《戏剧月刊》(1930年10月—1931年9月)发表《戏剧论释》;在《小小日报》《跳舞晶报》等杂志刊登脸谱作品。20世纪30年代在山东省立剧院任花脸教师,后往山西大同任教。1949年进入戏曲改进局美术科画脸谱。1951年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后,专职研究脸谱绘画。至20世纪60年代,绘制过大量作品,记录了许多戏曲剧种的脸谱谱式,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
汪鑫福绘制——脸谱发展演变
戏曲脸谱是个性化、程式化的艺术,洋溢着和谐与美的统一,通过夸张人物形貌的化装手段,根据舞台上剧情的需要突出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在净、丑行当中刻画得最为鲜明。早在元杂剧时期,净、末角色之界限并不很严,净角不一定勾脸,勾脸者也不过稍事揉染,以与其他角色相区别。如关羽、包拯,多在眼角、鼻窝、嘴角处加以重色,突出他们鲜明的性格特点,目的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馆藏中可见元明清以来“包拯”脸谱的发展历史,包拯被夸张为黑脸,长眉虎目,在不同时期其表现特点略有不同,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发展,现代包拯额头附有太阴形图案,传说他能日断阳夜断阴,在多个剧种中都有他借鬼魂“夜审郭槐”的故事。
戏曲脸谱运用写意夸张的手法,创造出无数古代人物鲜活的艺术形象,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强烈的装饰效果,即使人物造型离开舞台表演,仍然具有相对独立的造型意义和审美价值。本次选出馆藏汪鑫福手绘钟馗、包拯、关羽、马武脸谱演变12件,展示戏曲艺术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神。
钟馗脸谱演变
元明时期、清代、现代钟馗脸谱 汪鑫福绘
20世纪50-60年代 纸质 33×22cm
包拯脸谱演变
元明时期、清代、现代包拯脸谱 汪鑫福绘
20世纪50-60年代 纸质 33×22cm
关羽脸谱演变
元明时期、清代、现代关羽脸谱 汪鑫福绘
20世纪50-60年代 纸质 33×22cm
马武脸谱演变
元明时期、清代、现代马武脸谱 汪鑫福绘
20世纪50-60年代 纸质 33×22cm
声 明:本文所刊载的包括但不限于图文、音频、视频等各项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著作权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事先书面许可,均不得将以上内容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有未经许可用于商业用途或非法目的而侵害我院相关著作权甚至影响我院声誉的,我院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使用相关资料,请提前与我院艺术与文献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