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登录号
top
汪鑫福脸谱(续)
2021.08.30


馆藏脸谱概述


中国戏曲脸谱是中国传统戏曲独有的造型艺术。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藏戏曲脸谱主要包括戏曲理论家齐如山在“国剧学会”时期收藏,梅兰芳缀玉轩藏,1949年后专业人士的搜集与专家手绘。馆藏脸谱自明清至20世纪90年代,时间跨度近五百年,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悉心整理,我院的脸谱藏品在国内不仅数量品种上首屈一指,品相更是完整出色,其中不乏社会名流的手绘作品。这些精彩传神的脸谱为戏曲理论研究提供了最为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馆藏戏曲脸谱按年代和材质有:明代脸谱、清代南府和升平署手绘脸谱、民国时期泥质及纸质手绘谱式、有当代纸质及石膏脸谱。按绘制的谱式有:元、明、清以来各个时期流传广泛的角色脸谱。按剧种和剧目来分,涉及30多个剧种,600多个剧目。


馆藏汪鑫福脸谱


汪鑫福(1909—1995),曾用名汪天麟,北京人。从小热爱脸谱绘画,为学习脸谱,先后拜李连仲、张焕庭、李质轩、钱金福等名师学习花脸戏,常在京城票房参加演出。其脸谱作品得到过杨小楼、钱金福、迟月亭、刘砚芳、方洪顺、范宝亭等名家的指教。1949年之前在多家杂志发表脸谱作品及讲座,曾应翁偶虹之邀在《戏剧月刊》(1930年10月—1931年9月)发表《戏剧论释》;在《小小日报》《跳舞晶报》等杂志刊登脸谱作品。20世纪30年代在山东省立剧院任花脸教师,后往山西大同任教。1949年进入戏曲改进局美术科画脸谱。1951年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后,专职研究脸谱绘画。至20世纪60年代,绘制过大量作品,记录了许多戏曲剧种的脸谱谱式,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


汪鑫福绘制——脸谱的寓意


脸谱化装分面具化装和涂面化装,在古代人们将历史中极有名或性格上很特别的人设法画于面具之上,如北齐兰陵王、宋狄青之面具,因为当时的演出只有动作没有念白,面具“用口衔而戴之”。后来有了念白和演唱,面具戴起来受影响,人们逐渐将各种面饰涂于脸上。清代,宫中演出将本为戴面具的神怪人物改用勾脸,出现了在脑门上画人头,画各种兽形、昆虫的谱式,有时也把神怪脸谱的某些勾法移用在一些人物的脸谱上,这些勾画方法后来传到民间戏曲的脸谱谱式中。


戏曲人物脸谱,最早只有红、白、黑三种与肤色相近的颜色,眉眼的描画比较简单,接近于写实。像关羽面红,夸张为红脸包拯面黑,夸张为黑脸;只有装神扮鬼或扮演绿林人物才五彩涂面。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发展,脸谱的构图和色彩大多相互参杂,逐渐由形貌的夸张,演变为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品德优劣的化装手段,脸谱艺术呈现出“寓褒贬,别善恶”的鲜明特色,体现了封建社会传统道德观念戏曲人物的影响。


戏曲脸谱运用写意夸张的手法,创造出无数古代人物鲜活的艺术形象,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强烈的装饰效果,即使人物造型离开舞台表演,仍然具有相对独立的造型意义和审美价值。本次选出馆藏汪鑫福手绘不同寓意的脸谱12件,展示戏曲艺术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神。


一、自然图案

(日、月、星辰、水、火、风、云等)



二、书法、符号

(“卐”、“寿”、“虎”、“王”、“太极”、“葫芦”等)




三、鸟兽图案

(将鸟兽整体或局部特征图案化后勾画于脸上)



四、兵器纹样

(将人物的常用兵器画于脑门或眉眼之间)



文/曹娟

图/特藏部提供


声  明:本文所刊载的包括但不限于图文、音频、视频等各项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著作权所有,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事先书面许可,均不得将以上内容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有未经许可用于商业用途或非法目的而侵害我院相关著作权甚至影响我院声誉的,我院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使用相关资料,请提前与我院艺术与文献馆联系。